秦昭王在赵国与燕国的支持下顺利登上王位,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他都处于宣太后的掌控之下,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。表面上虽然是名义上的国王,但朝廷内外都清楚,真正主导政务的是宣太后和她一党。根据史书记载,直到秦昭王六十岁,也就是他即位的第四十一年,局势才因一个人的到来而发生重大转折。这个人就是范雎,他原本只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,身份并不显赫,却最终成为秦国历史上的关键人物。
范雎的经历颇为曲折。他曾随同须贾出使齐国,齐襄王在见到他之后,对他的才华非常欣赏,甚至赠送了丰厚的财物和礼物。这种待遇远超须贾,使得须贾心生猜疑,怀疑范雎在齐国泄露了魏国机密,从而得到了重赏。回国后,须贾立刻将此事上报魏相魏齐。魏齐向来厌恶背叛之人,加上自身识人不明,轻率地认定范雎有罪,下令将其抓捕,并施以酷刑。最终范雎被丢进厕所中,任其等死。然而,范雎凭借过人的智慧与坚强意志,假装死去才侥幸逃脱。他更改姓名为张禄,辗转来到了强秦,希望借助秦国的力量实现复仇大计。
彼时的秦国权柄仍在宣太后之手,按常理,范雎若想出人头地,应当依附于她。但他选择了一条更为冒险的道路——直接面见秦昭王,提出愿意协助国君收回权力,并借此完成个人复仇。秦昭王起初早已习惯在太后与穰侯掌控下的局面,认为自己无需深度干预朝政。然而,范雎的一番话让他幡然醒悟:国中已无真正的王者,只有权臣与太后在操控一切。这番提醒动摇了秦昭王长期以来的惰性,使他决心亲手掌握朝权。最终,在范雎的谋划下,秦昭王肃清了宣太后一党,重新成为实际上的掌权者,而魏齐也在之后的局势中被迫自尽,范雎的复仇得以完成。
展开剩余51%史书常将范雎比作“伍子胥第二”。当年伍子胥助阖闾夺取吴国王位,范雎的作为亦与此类似。他的手段并非依赖兵力,而是通过清晰的形势判断与犀利的劝谏,使秦昭王看清了问题的核心,从而增强信心、迅速采取行动。正所谓“善战者无赫赫之功”,范雎的作用在于决策与谋略,而非直接上阵厮杀。
在帮助秦王掌权后,范雎并未急于图私利,而是先为秦国谋划长远战略。他提出著名的“远交近攻”之策:先与远方的齐国保持友好关系,削弱近邻的三晋,从而逐步扩展势力。这一战略不仅使秦国脱离了被动防御的局面,也为日后秦国称霸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与此同时,范雎也终于亲手报仇,将魏齐置于绝境,了却个人心愿。
后世学者认为,无论是伍子胥的“疲楚战略”,还是范雎的“远交近攻”,其实都并不复杂,甚至连孩童都能理解。但真正的关键并不在于战术的新奇,而在于能否把握时机,是否具备足够的魄力去执行。秦国之所以能够借此走向强盛,正是因为在天下格局变化之际,抓住了主动出击的机会。最终,在范雎谋略的推动下,秦国摆脱了长期的权力阴影,逐步登上了东方世界的权力巅峰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导航,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,股票资配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