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在战国时期,因韩国将上党郡割让给赵国,引发了秦国的强烈不满。秦国由此举兵讨伐赵国,这便成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的起因。当时率领赵军的是赵国名将廉颇,然而每次与秦军交锋,赵军几乎都陷入不利局面。虽然廉颇军事才能出众,但由于秦军实力远强于赵军,他始终未能扭转败局。
一、长平之战的背景与起因
商鞅变法之后,秦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,成为诸侯中的强国。然而,变法所带来的改革成本和连年征战的开销,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秦国的国力。在当时的局势中,能够与秦国正面抗衡的,唯有赵国。正因为如此,秦国希望通过与赵国的较量,进一步确立自己在战国的霸权地位。长平之战一打就是将近三年,秦赵双方均元气大伤。面对秦军的强攻,廉颇选择坚守不出战,使秦军一时无从下手。于是,秦人开始在赵国散布流言,声称廉颇不堪一击,秦军真正惧怕的是赵括。
展开剩余75%赵王听信谣言,迁怒于廉颇,并将赵括仓促派往前线。此时,秦军的统帅是大名鼎鼎的白起。赵括性格急切,渴望建功立业,白起正是利用了他的弱点,诱使赵军主动出击。
二、赵括的失败与赵军的惨状
赵括率军出战后,白起果断切断了赵军的粮道。赵括多次尝试突围和强攻,但都遭到失败。长时间困守的赵军逐渐陷入绝境,整整四十六天没有粮草补给,军中出现了相互残杀的惨状。走投无路的赵括亲自率兵突围,结果被乱箭射死。
白起此时展现了残酷的一面,他仅放走了二十余万未成年的士兵,却将剩余的四十余万赵军全部坑杀。这一屠戮震惊天下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坑杀事件。秦赵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百万,而白起所杀之数几乎占了一半。赵国元气大伤,国力一落千丈。
三、秦国为何没有趁机灭赵
按常理,秦国在长平大胜后若乘胜追击,赵国必然灭亡。然而,秦国却在此时收手,并未彻底毁灭赵国。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。首先,秦军虽获胜,但自身也损失二十余万人,国力需要时间恢复。其次,秦国已成为六国公认的威胁,若继续进攻赵国,势必引来其余五国的联合围攻。
当时,赵国派遣苏代出使秦国,游说丞相范雎。范雎提出“远交近攻”的战略,这一谋略对秦国日后统一六国意义重大。事实上,挑拨赵国更换统帅的阴谋,就是范雎的主意。他与白起一文一武,成为秦昭襄王的得力左右。但范雎也担心白起功高震主,影响自己的地位,于是劝说秦王暂缓攻赵。最终,秦国选择保存实力,给赵国留下了一线生机。
四、赵国的复苏与延续
长平之战后,赵国损失惨重,许多家庭失去了父亲、兄长或丈夫,全国陷入悲恸之中。但赵国并未因此立刻灭亡。赵孝成王意识到用人失当,重新起用廉颇。平原君则四处游说,成功让楚国出兵援赵,并多次寻求魏国支持。在廉颇去世后,赵国又涌现出名将李牧,他多次击退秦军进攻,甚至向秦国提出归还赵国质子的要求,保护赵国继续生存。
最终,赵国上下君臣同心,在危难中同仇敌忾,维系了国家的存续。秦国此时内部矛盾频发,将相失和,白起更是因功高遭忌,最终被赐死。赵国因此并未立刻覆灭,而是延续了三十余年,直到后来才逐渐走向衰亡。
结语
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一场战争,数十万士兵丧命,赵国几近灭国,却又因合纵抗秦和名将支撑而暂得喘息。它不仅体现了战争的残酷,也揭示了外交权谋与权力斗争对历史走向的巨大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导航,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,股票资配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