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那些挺拔如松、步伐铿锵的仪仗队员吗?他们即将以全新身份亮相天安门。在十天后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,一支平均年龄仅23岁、近90%官兵首次参阅的年轻方队将以”仪仗司礼大队”的全新番号惊艳亮相。这些年轻面孔背后,藏着怎样的故事和坚持?
千人乐团:奏响最雄壮的乐章
这是阅兵式上最庞大的方阵——千人联合军乐团。11个声部,15种乐器,从礼号到圆号,从单簧管到萨克斯,每一个音符都将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荡,独特而和谐。
“第三次参阅,却是第一次以单簧管演奏员身份参加。”李晓中感慨道。他的前两次分别是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和2019年国庆70周年的维和部队方队。不同于徒步方队展现的动态美,这次他要面临更大挑战——长时间固定站位演奏。
进场最早,撤场最晚,在广场上站立吹奏2个多小时,对体能和毅力都是严峻考验。联合军乐团的周磊告诉记者:“我们每天6点10分就开始进行军姿训练,着重军姿持乐器和军姿持乐器演奏训练,目标是站3个小时不倒,吹3个小时不错。”
57岁的小号演奏员李峰已经是第六次参加阅兵任务了,他从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就开始了这段旅程。“那时的装备主要是枪、炮、坦克,第一次出现了洲际导弹。每次阅兵都有新装备亮相,我期待这次能展示更多国防现代化成果。”
礼炮方队:分秒不差的精准
整齐划一的炮声响彻云霄,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是日复一日的千锤百炼。
“礼炮的核心是受阅技能和气魄、胆量,”李金柱说,“我们要求每名队员练就像庖丁解牛和卖油翁的受阅技能,又要练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魄和胆量。”
每门炮由3名炮手负责,采用5步就炮、跪姿同时上前的方式操作。三炮手负责取弹并交给二炮手,二炮手接弹后迅速装入弹膛,一炮手负责开闩退弹。看似简单的动作,队员们平均每天训练距离竟达5公里。
“二炮手也是这门炮的炮长,负责整门炮的装填递弹,同时兼顾对一炮手和三炮手的相互照应,”栗坤解释道。日均千次的训练保证了炮手们的动作整齐划一,所有动作都能做到盲取盲送。
护旗方队:最高礼仪的象征
这支方队要经过2次队形变换,4次步伐变换,在规定时间内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走到天安门广场旗杆下。最特别的是,他们是唯一一支没有音乐伴奏,只能依靠自己踩鼓点的队伍。
“在步法变换过程中,我们既要考虑是鸣放到第几礼炮响,又要考虑走到第几步时吻合,必须达到高度一致。”张震说。
方队中的三名分队长手持指挥刀,行军刀礼,拔刀、立刀、托刀、举刀,每一下都精准无误。他们还负责带领整个方阵的步伐,所以三个人的动作必须保持高度一致。
走在最前方的升旗手需要擎着高3.81米、重达30斤的国旗杆稳步向前。为了保证稳定,训练中他们经常在旗杆上绑背包带,互相拉扯模拟刮风带来的不稳定性。“这面国旗长5米、宽3.3米,有16.5平方米大,为了展出完美扇形,我会经常拿着十斤重的哑铃进行模拟展旗训练。”张威说。
标兵方队:岿然不动的坚守
他们的任务看似简单——岿然不动站立3个多小时。但这恰恰是最大的考验。
“刚开始站的时候,感受太阳在我的正前方,站立完之后它已经到我的正后方了。”史正阳回忆道。新入伍的郑浩佳曾想过放弃:“我当时从第一个小时站的时候就想站立怎么这么难,我当时一个小时都没站过,到现在已经能坚持到四个小时,完全靠意志力了。”
从40分钟、1小时、2小时,到最后甚至能够站立6小时岿然不动,这不仅是对能力的训练,也是对意志力的考验。经过训练洗礼的标兵队员们,眼神愈发坚毅,步伐愈发铿锵有力。
仪仗司礼大队:国家名片的风采
作为分列式上第一个出场的徒步方队,仪仗方队将高擎党旗、国旗、军旗三面旗帜引领整个徒步方队接受检阅。这支队伍也是中国军队的国际名片——近年来出国阅兵援训和交流访问多达40余次,足迹遍布俄罗斯、越南、英国、意大利等世界4大洲20多个国家。
“当我们阅兵合练走在莫斯科古姆商场后面那条街时,放眼望去整条街都是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在等着我们。在我们刚刚拐入那条街的时候,所有人都高举着五星红旗,都说’中国万岁’,内心真是无比骄傲与自豪。”赵丛鹤回忆道。
仪仗方队男队员平均身高186.5厘米,女队员平均身高173厘米,是各个方队中身高最高的。这也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年轻方队,队员平均年龄只有23岁,近90%的官兵是首次参加阅兵任务。
“上不上场,组织说了算。努不努力,我自己说了算。”这是仪仗队员之间流传的一句话,也是每一个队员刻苦训练的真实写照。他们的每一个动作,都经过无数次的训练与磨砺;每一份荣耀,都蕴含着智慧与力量。这份坚持与努力,是对自己最严苛的挑战,也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。文中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文章仅供参考,读者请自行判断内容真实性和价值。
股票配资导航,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,股票资配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